再也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,那儿的“农民”全是大学生,他们在水上种菜,许多你没听说过的品种不久将端上你家餐桌。在北京西郊,有一群人在向传统的土地及空间挑战——
20年前,北京市四季青乡培植出了第一批大棚蔬菜,从此北京人大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成为历史;20年后的今天,还是那同一片土地,一片占地达1800亩的高技术农业园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。
在那儿,新鲜蔬菜可以在一种半地下式深池浮板上批量生产,胎黄蘑、落葵、罗勒、牛蒡……等人们从未听说的蔬菜名已经和即将开发,不久将端上北京人的餐桌。
在那儿,已获得与世界著名的肉用山羊——南非布尔山羊杂交的后代,北京市最大的胚胎实验室将于11月投入使用,主要用于动物胚胎生产和进行动物基因工程。
在那儿,有国家级的水生野生濒危动物救治中心,正在抢救开发中华鲟、欧洲鲟、大鲵等国家一、二级珍稀保护动物。
有一批立志于现代农业的专业科研人员在那儿辛勤劳作,他们戏称:我们是大学生、研究生,但我们都是农民。他们给自己工作的地方取了个响亮的名字:“锦绣大地”。然而,就是这个“锦绣大地”,已经被正式命名为:“国家科委工厂化农业示范基地”、“国家计委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”、“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”、“北京市特色农业智力示范基地”、“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”……
日前,记者对这片“锦绣大地”进行了采访。
与北京的特殊地位相比,北京的农业生产规模小、效率低、效益差、未形成产业化,无力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,远不适应首都经济发展需要,例如苹果,新西兰平均亩产1614公斤,韩国1922公斤,法国1970公斤,而我国仅为287公斤,特别是高档果品的生产几乎为零。据统计,北京全年约需高档果品1500万公斤,而其中有一半为进口,北京满大街进口水果的高价让众多普通百姓不敢问津。另外,北京市每年需优质蔬菜20多亿公斤,其中特种蔬菜2000万公斤,但有一半靠外埠供应。北京的蔬菜目前85%为分户承包,生产规模小、机械化程度低、劳动密集,人均管理菜田3亩,人工成本占亩成本的一半以上,可见,这块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。
介绍以上情况的是“锦绣大地”的一位专家型领导:李荣旗。作为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,他详细地向记者描绘了“绵绣大地”三大主业之一:现代种植业:坚持走规模化、产业化道路,通过100个日光温室群、一个现代化的果菜配送中心,300亩现代化果园,100亩花圃,20-30个专卖店,建成集高水平科研、产业化规模生产、大范围连锁营销有机联系的农业企业集团。
在他们的“水培蔬菜工厂”,记者看到了大片生产在浮板上的碧绿的芽菜。这是“锦绣大地”吸收国内外先进栽培技术,自行设计、安装、建立的在现代温室条件下进行蔬菜生产的厂房。在这里,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变成了知识与技术的运用。据介绍,这个蔬菜工厂利用深池浮板种植技术,采用无土栽培和计算机自动控制,制造一个适宜蔬菜生长的良好环境,使蔬菜高密度、高速度生长。深池浮板种植蔬菜是将蔬菜栽培学、生理学、生态学、环境学、营养学、卫生学、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原理综合利用到蔬菜生产上的一种高新技术,蔬菜种植从播种、育苗、生长、包装、储运、销售以及相关管理等各个环节,有机连成一体,成为完整的无公害的蔬菜生产系统。记者站在池边问一位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亩产能有多少?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说,一年亩产5万公斤,这个工厂年产净菜500万公斤。
青花菜、牛蒡、黄秋葵、罗勒……这些大多数北京人没有听说过的蔬菜名称已经和即将被“锦绣大地”开发出来。他们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大规模组培车间,将适用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成果,迅速转化为商品,工厂化育亩使这些珍奇特优的果蔬品种可以大规模生产。据介绍,这些蔬菜均富含多种维生素、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,不久的将来北京人的餐桌上也会见到它们。
应该说,“锦绣大地”令记者感兴趣的事还有很多很多:高密度桃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已在北京市科委正式立项,利用太空技术进行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已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,与德国国家气象局、北京大学合作的世界果树观测网将于年底建成……
还有,他们三大主业中的其它两项:现代养殖业、现代观光农业。其水下养鱼生态系统驯养的俄罗斯鲟鱼、“863”鲫鱼生长良好,永生野生濒危动物救治中心已抢救700年的山龟一只,上百年的鼋一只,大鲵一条,引进珍贵的欧洲鲟鱼1800尾,大鲵30条……
“锦绣大地”的“领头人”于飞先生说:“锦绣大地”就是向传统的土地及空间挑战!
没有季节的交替,没有萧条与凋零,鲜花不败,绿树常青,终年硕果,四季飘香,这一人类心中的梦想在北京市西郊这片1800亩土地上终将成为现实。
让我们为那些辛勤劳作的“大学生农民”们祝福!